亲友临终前,我们能做什么
记得很早以前看过一部电影,叫《遗愿清单》,很喜欢的两个老戏骨,杰克尼尔森和摩根弗里曼演的。情节不太记得了,大概说的是两个癌症晚期病人不想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,不留下遗憾,列了个梦想清单,一起完成。
help a complete stranger for the good
出于善意 帮助陌生人
laugh until I cry
笑到流眼泪
witness something majestic
亲眼目睹奇迹
Drive a Mastang Shelby
开一次跑车
skydiving
跳
kiss the most beautiful girl in the world
亲吻世界上最美的女孩
get a tatto
纹身
hunt the big cat
狩猎狮子
当时看完电影觉得很感动,希望能在老去的时候也有这份情怀和勇气,但没有深入去想过,当有一天死亡真的来临时,如何面对。年轻人鲜活如烈烈升腾的火堆,如何也难以体会油尽灯枯的感觉。哪怕是身边有亲友突然病倒,除了恐慌和难过之外,剩下的也就是迷茫。
然而无论再怎么不情愿,人的一生总要面对几次生离死别。要么是见证亲友的逝去,要么是自己亲身经历,无法避免。也就是说,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临终关怀者的角色。像电影中的两位老人,就是自我关怀。他们试图在完成遗愿中,找到可以坦然平静面对死亡的心:亲吻最美的女人,笑到流眼泪,纹个纹身,开跑车,跳伞......像填平一个个窟窿,直到让人生完整。
只是,真的会平静吗?答案很遗憾,并不是。人从出生到死亡,期间所经历的事不计其数,也许大多我们会忘记,但在最后的旅程中,它们会不由自主地汹涌而至,期待占领死亡前的最后一念。
这一念,决定了我们在另一生中,以何种面貌诞生。
那些无论美好或不堪回事的曾经,是一朵朵蒲公英的种子,看似随风飘散去,却早已落地生根,只待死亡将近,争着成熟,邀宠,期待你带着它进入轮回。
佛教叫它近死业。什么是业?“内心欲行某事之意志”,一个字解释就是思。思想,思考,思虑。不管有没有付诸行动,有思就成业。现在想想,即便是一个健康的人,处于最平静的时候,会想多少事?更何况是将死之人。
思只分两种,善与恶。医学判断人的死亡可能需要通过仪器检测,不太准确,偶尔还会出现假死的现象。佛教则很明确,人死之前有一个心路历程,这个心路历程的最后一站是死心,则标志着这个人彻底跟这个世界拜拜了。
死心之前,思的是善,则投生为天,人;思的是恶,则投生到地狱、饿鬼、畜生或修罗。当然,这是针对普通人而言,没有大是大非,近死业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;像那种杀父弑母的重罪,没得选择。
因此,在佛教,临终关怀很重要。亲人即将离去,你在旁边一把鼻涕一把泪,或天天好吃好喝伺候着,再不然带他们到处游山玩水,并没有多少意义,今生的遗憾你补不了,下辈子的开始你就没照顾到。两头空。这时候,最好的方式,就是引导他们建立和巩固善念,并保持到最后。
方式大概有几种:
一、放下执着。
叫一个健康的人放下对物质的追求、精神的执念很困难,但向病人和老人灌输心灵鸡汤,效果还是很好的。人只有在这个时候,才明白生命的可贵,才明白简单的快乐远比金钱名利要更重要。
二、营造一个安静而舒适的环境。
真要跟世界告别,别在医院里。雪白的墙壁,雪白的床单,还有刺鼻的药味,让人不抑郁都难。最好能回到家中,亲人在侧,无论如何心里总要安定些。最好是,在房间里摆上佛像(不要放在床尾),佛具足三十二相,是极可爱的所缘,一般人面对佛像,都会有善念升起。
三、不要安乐死。
很多人看到亲人难以承受病痛之苦,就好心好意要给他/她安乐死。如果真的能安乐,未尝不可,但这么做于事无补。身体上的安,不代表意识上会乐,左右不了善恶业的成熟。更何况,这种做法无异于杀生,自己还要承受果报。
四、修佛随念。
如果是懂得一些佛法,可以向临终之人,称扬佛菩萨功德,讲述一些基本的佛理,让他/她生起因果之心。有些人生前是很不相信因果的,也许对死亡的恐惧,会令他们能种下善根。在不反感的前提下,可以教他们念佛,念经,甚至观想。带着修行的心往生,可以说是最难得的。
五、布施。
文章刚开头的遗愿清单里,第一条就是:出于善意,帮助陌生人。其实每个人的遗愿清单,都应该加上这个。在生命即将走完的时候,还想要抓住什么,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;而布施则不一样。帮助别人最容易获得成就感,无形当中,会在潜意识里提升人生的意义。这种事,自己亲自做最好,但如果是病重之人,你也可以代为行使。比如,将一部分积蓄捐赠孤儿院,老人院,拍下孩子们纯真的笑容给病人看,这样的善念,会一直萦绕在他/她心里。
其中,供养大德和僧人最好,严格持戒的,或有成就的人,能为病人带去不少功德。
为什么要做临终关怀?可以使生命不至于在恶道里受无妄之苦,最主要的还是恶道很难脱离,不但培养不了善缘,更无法知晓生死大义。一念就能改变的事,何必要等到几劫轮回?
版权所有:普门品在线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