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十方如来,怜念众生,如母忆子。若子逃逝,虽忆何为。子若忆母,如母忆时,母子历生,不相违远。”
好,看这一段。这是母子喻,把佛跟我们众生的关系用更贴切的方式,用我们还能够体会一点的方式,又加以了一个诠释。“十方如来”,十方无量无边刹土的诸佛如来——数量极多,哀怜忆念众生,就好像一个慈母忆念她的儿子。这十方如来也可以具体地理解为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,所以阿弥陀佛对我们的忆念就好像母亲忆念儿子。我们理解佛心,要从理解母亲——慈母的心开始,大家都有母亲,都会从小到大到老感受到母爱的这种无条件的呵护。
我们76年那个唐山大地震的时候,有很多抢救者扒开断墙残壁,常常会发现一个让人感动的情景:很多年轻的母亲就在那一刹那,怀里保护着她的婴儿去世,动作、表情却是惊人的相似,一个个像塑像似的——雕塑似的。这个1979年土耳其的地震,当时报刊都把这个照片登出来了:一个母亲就是手撑在地面上——真是俯卧撑了,撑在地面上,下面就是她的一个小女儿——保护她的小女儿,上面是钢筋水泥呀,就是压在她的背上!她就紧紧地撑着,撑了两天两晚。结果救援的人过来了,她就哭着:“你赶快救我的女儿!”救她的孩子!这些救援的人一看这个情景,把其它都放下,都来全力以赴。抛开很多很多障碍物,搞了五六个小时终于把那个小孩子拿出来。拿出来的那个小孩子实际上已经断气了,但是那个年轻的妈妈还在这里:“我的小孩子怎么样?活着?”营救的人为了安慰她:“还活着,还活着。”就让她安心,把压在她身上的各种东西再来抢救,又搞了七八个小时才救出,最后这个年轻的妈妈她也死了。但是她在这么重的重物当中,是什么力量让她支撑了两天两晚?所以摄影记者都把这个图景拍下来,在报纸头条刊布出来,感动了不少人。
所以在这个世间上对子女这种深切的关爱——母亲的心:儿行千里母担忧,子女到外面去,这个父母的心都在牵挂;子女有一点身体上的这个痛苦、疾病,父母这种忧心忡忡——恨不得把子女的病放在自己身上;这个慈母一生的劳累全都为了子女,所有的无条件地给子女。那么佛的心就像这个慈母的心,但是我们不了解呀。
现在业障深重,连自己亲生父母的恩德我们都不了解呀,对父母不孝哇。就前不久,有一个从北京来的居士,把她的女儿带到东林寺来。我看她的母亲对她那个念高中的女儿非常疼爱,为了帮助她还特意把她带到东林寺,希望我对她女儿教导教导一下。那么她的女儿在那里却喋喋不休,说她的母亲这样不好那样不好:“从小就不喜欢我,从小就……”哎呀,真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。所以我在旁我说:“你,你还说你学佛的,你根本就连孝都没有,做人都没有……”我就给她呵斥了一番,我说:“你的母亲对你多么地关爱呀,她的心都为你操碎了,为了让你变好,千里迢迢从北京过来呀。”我说:“你一点都不理解母亲的心哪。”她的母亲在那儿听了都在擦眼泪呀。我说:“你现在一定要从孝开始,打好做人的基础哇。”这个小女孩很有意思:“我家就住在天坛旁边,从来不带我去看一下。这个学佛吧,她学佛学的早一点,我学佛进步比她快,我一下子就开悟了。”这个真没有办法,所以当时我呵斥了一下,可能还好一点。我就给了她一本《弟子规》——从《弟子规》开始,然后给她一部《孝经》:“你好好从这里下手。”等她一出门,又听到她跟她母亲吵起来了,这真是杵逆呀。发展到这个时代,还有杀父杀母啊:这很麻烦的事。所以前面还说“一人专忘”,专忘还只是忘记了这个事情,不忆念你而已;现在这个逆子呀,他就做得更过分了,整个地不仅不忆、忘记,而且逃逝,逃跑,不想见这个母亲——内心当中讨厌这个母亲,逃逝啊。
对这个逃逝,《法华经》有一个穷子喻。因《法华经》是一部成佛的经典嘛,这个开权显实讲三乘的权法,是佛没有办法的办法;佛最想讲的是一乘法,是成佛的法门,是让一切众生都去成佛,“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”。只是一乘法说出来众生不能相信,而且还生诽谤,所以就由一乘法开出二乘,开出三乘。就在成佛的五百由旬那么远的地方,他不能去的话,就说在三百由旬的一个化城,让他先修小乘法;到了三百由旬的化城,再告诉他目标还在前面,让他再回小乘心向大乘心。这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的善巧方便,这叫由实施权——由实法施设这个权法。但这个权法不是佛的目标,是让众生——修行人,达到这个一乘法——五百由旬宝所的一个方便。所以既然方便,是到达目的地的一个方便、一种手段、一种工具的话,那么这个方便法也是一乘法——是达到一乘法的方便。当这桩真相说出来之后,像舍利弗、目犍连、摩诃迦叶、摩诃迦旃延这些声闻,那就是痛哭流涕呀:原来他以为自己到了三百由旬化城,断见、思惑就到家了,就得到涅槃了,所以对这个庄严净土、饶益众生的大乘法没有一丝好乐之心。
那么在法华会上,他们才知道自己是舍父逃逸的穷子啊。穷子这个比喻,就比喻有一个大富长者家里有金银无量,然而他只有一个唯一的儿子,从小就离家出走了——离家出走了五十年哪。这个大富长者也感觉到年龄越来越大了,就天天盼望他的儿子回来继承家业呀。然后这个儿子到外面到处流浪,辗转打工五十年又回来了,回到了他原来逃逝、逃跑的这个家乡——这座城市。当这个穷子回来,他也看到自己的父亲,但不认识了——也不敢认了,因为大富长者家里穿着打扮非常的豪华,连童仆什么都是很高贵的,交往的都是国王大臣、大富长者啊。这个穷子一看,他以为这个地方:“我是不能来的,这个地方不是我呆的地方。”他就赶紧要逃,那么这个大富长者很远就看到,噢,这就是他的儿子。儿子回来了,就很高兴哪,等了五十年啊,盼了五十年了,终于回来了。但一看他要跑,这怎么能跑啊?就赶紧让下面两个人把他找过来,下面的这个像卫士似的彪形大汉赶紧就飞跑过去。这个穷子一看:“哎呀,有人来追我了,今天不得了,我这个命都有危险了。”他就害怕。这两个卫士把他抓过来到大富长者面前,这时候大富长者分明知道是自己的儿子,但这个儿子不敢认父——这个儿子吓都吓昏过去了。所以这个父亲知道儿子心的卑劣呀,所以就说:“你用冷水把他喷醒吧。”喷醒后就告诉他:“你不要害怕,你自由了,你想去什么地方就去什么地方。”所以这个穷子赶紧——觉得要放他了很高兴——一爬起来就跑。
他就到城里,认为最肮脏的地方贫民窟是他去的地方,他要到那里去找一份工作打工。那这个长者这个时候就要循循善诱:这个儿子怎么转变,真正可以认自己的父亲,来接受这么一份巨大的财富。所以就让下面人也装着衣衫褴褛的样子,找到他说:“你是不是要找一份工作呀?”他说:“是呀,找一份工作。”“我那里有份工资待遇比较高的工作。”“什么工作呢?”“这个掏粪——掏厕所。”这个穷子一看掏粪的工作:“我可以做,是我适合做的。”所以才又重新到大富长者家里做掏粪的工作。那么这个长者天天看着自己亲生儿子在那里掏粪,他也没有办法啊。所以这个大富长者有时候把身上很华贵的衣服脱下来,也穿上比较破旧的衣服跟他一起劳动,慢慢地开始夸奖他:“你这个小伙子不错呀,这个工作很勤劳哇。”来拉近关系。然后说:“我就认你做义子——干儿子吧。”建立这个干儿子、干父亲的关系,然后慢慢提拔他:“你就不要掏粪了,就做点仓库保管员的工作吧。”让他慢慢子知道他的这个家里的财富了。再慢慢成为主管了。
这样又经过二十年,终于他的儿子的那种卑劣的自卑的心理没有了。他知道他的儿子善根成熟了,有一天聚集国王大臣、大富长者、家里所有的亲戚来聚会,告诉大家:“我年迈了,不久人世了,我要把财产交给儿子了。那这个儿子是谁?”这时候才指着这个主管:“这就是我的亲生儿子。”讲儿子多少年如何逃离了,怎么回来的。这个时候这个穷子没有昏过去了,这个时侯他才敢认这个大富长者是他的父亲了,这个时侯他才敢继承所有的财富了——“得未曾有”哇,心生大欢喜呀。用这个比喻呀。所以大富长者的所有的一切财富都是给他的儿子的,那么这个儿子其心卑劣,他不敢接纳,不敢相信,不敢继承哪;只要他有一念的这种接纳之心,认他的这个父亲为真父亲的话,那一切问题就顺理成章地解决了。
那么阿弥陀佛看待我们也跟这一样啊,我们就是佛的这种儿子;然而我们在三界六道无量劫地轮回,轮回就是穷子呀,这就是舍父逃逸呀——逃逝得越来越远了。所以我们忘记了有阿弥陀佛啊,忘记了阿弥陀佛对我们有多么深广的恩德呀:即便闻到了念佛法门,说你只要十声乃至一声,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能接纳全体的这种无尽的财富:七宝为地,七重栏楯、七重罗网、七宝池、八功德水,所有的资生用具应念现前。所有的富贵是阿弥陀佛的福报恩赐给我们的,实际上阿弥陀佛就是为我们准备的,你只要去,就把阿弥陀佛这个像父亲给我们准备的一切,你继承下来就可以了。所以这个念佛法门你只要信心接纳,你当下一个穷子是骤然富贵了,马上就成了一个豪富之人了。就好像一个人当官——一般当官是要考功名,再从地方官员慢慢一级一级爬上去啊;但你如果直接就投生在国王家,你就是太子,你还需要一级一级上来吗?你就是直接继承王位的。所以我们念阿弥陀佛名号,就好像投生在皇宫里面做王子、做太子一样的,就现成可以继承接纳了。
那么这桩事情,如果不是净土经典,包括大乘经典《法华经》、《华严经》、《悲华经》,给我们说这些,我们怎么也想不到:有一尊法界极为慈悲的阿弥陀佛为我们准备了一切呀。只要我们有信心,我们什么问题都解决了,我们什么都有了。不需要再靠自己去打工了——打工不仅赚不到多少钱,连自己的温饱都有问题呀。这靠自力修行的法门就像打工,你有一份努力,就有一份收获,就好像爬楼梯,你得一个楼梯一个楼梯爬上去。那么净土法门以佛的果地上的福德智慧来恩赐给众生,它是圆顿的、顿超的,就好像爬楼梯,不是一节一节楼梯爬,你是坐电梯上去的。你不能以爬楼梯的这么一桩事情,来否定坐电梯这个很快上去的这样的一个捷径哪。
所以我们这个逃逝——这个字眼是用得很确切:“逃”,逃离我们的大慈悲父;“逝”,就是在六道轮回远远地消逝。今生为人——人道,人道里面又没有做好,下辈子到畜牲道,畜生道又愚痴、无明之极,又到饿鬼道,饿鬼道又被饥渴所逼,又造作诸多的恶业掉到地狱道:就是越来越逃逝,逃逝得越来越远。那你说,面对这么一个事实,这个慈母——阿弥陀佛该是什么样的心情?他对于救度众生的这种迫切性,该是如何的急切,就好像你作为父母,你看到你的子女正在悬崖峭壁旁边,你是什么样的心情?一样的。所以我们看阿弥陀佛接引像他都是站着的,为什么他不坐?众生马上要到悬崖峭壁底下了——众生当下眼睛一闭就要到三恶道火坑里面去,这时候这个援手救拔是不容一刻的滞留哇,迟缓啊,投足伸手马上就要过去呀,不可能那么安逸地坐在那里。坐在那里你要救,你起来还得要一点时间哪,你要站起来这个时间都耽搁不了哇——不能耽搁啊。所以我们看到祖师跟我们讲,佛心是大慈悲心。
但是这个慈悲心里面偏怜罪苦众生,就是偏偏哀怜、关注、加持那个三恶道六道轮回的罪恶生死凡夫,因为他即将面临灭顶之灾,你不赶紧救他到岸上来,他整个的被这个旋流就不知道漂流到什么地方去了。岸上之者可以暂时放下,如果对断了见、思惑的圣人阿罗汉,可以暂时放点心;对于还在水里面挣扎的即将灭顶之灾的众生偏怜:这是符合这种慈悲心的。你想一个做父母的,你家里有七个孩子的话,你对于那些身心健康很聪明的孩子——能考上大学、能在社会上很好地站稳脚跟的人,你是不是就比较放心一点?那么你正好有一个残疾的孩子,生活不能自理,你对他的关心将会更多,要为他考虑好一切,包括自己身后你还得给他弄好房子,谁去照料他,安排他所有的一切。这就是偏怜,对最没有本事的、最造孽的、最没有生存能力的子女,更加了一份关注。所以通过这些,我们都要去理解阿弥陀佛的心,弥陀的心就是大慈悲心。对大慈悲心我们就从理解母亲的心开始,有一个相应地契入。但实际上佛对我们的这种慈悲心还超过父母。第一,从时间上来说,父母对我们的慈爱也只有这几十年,百岁的父母也保不了身后的子女;但是佛对我们慈爱是无量劫,时间上没有尽头——这个很长。那么从他的性质上来说,佛对众生的这种慈悲极为深厚,比父母还深厚。父母可能对比较乖巧孝顺的孩子,他很关爱;如果这个子女非常顽劣,非常不听话,非常杵逆父母,这个父母可能心理上就很讨厌,就很排斥,甚至要断绝跟他的关系——我不管你了,慈爱还是有限度的。但是佛对这些罪苦众生——六道轮回的众生,他是没有一念的厌弃,乃至于五逆十恶下阿鼻地狱的众生,佛也慈悲地摄受——哪怕他原来诽谤佛。这个五逆恶——包括出佛身血,只要他能够最终有一念的忏悔,念佛求生极乐世界,佛都慈悲摄受。
所以我们现在这些逃逝的浪子,终于在身心憔悴的这一生闻到了净土法门,就好像客行,他乡的这种浪子接到了一封母亲寄来的信,而且信中讲到这个母亲多么地在想念我们,母亲的地方多么的美好。所以在外面碰得头破血流的时候,这一封家信那就是抵万金了——家书抵万金哪。这时候在外面已经尝够了酸甜苦辣了,这时候他对于回归故乡已经是一往情深了,外面再也没有一念可以留恋的,他就是撩衣便行一往情深地回归,有这一念就是“子若忆母”。这是很不容易的。这个母亲在永恒地忆念子女,但是这个子女却是在逃逝——不断地在逃逝,生生世世在逃离,在远逝。所以这个过程他这种业力的惯性,他是逃逝得越来越远,很少有一念的回光,很少有一念对这个生存的状态产生出离心,很少有一念想到:还有一个慈悲的力量在关注我们,只要一念地去皈命,就能解决一切问题。这一念的信心是很难的,可是一旦这个种子出来了,这一念信心产生了,就是多生多劫曾经跟佛结缘,多生多劫阿弥陀佛随形六道跟我们深结法缘所致的,所以这样的一个现象出现,那就是百千万劫难以遭遇的殊胜的一时啊。我们就开始在苦难当中忆念母亲——忆念这个慈母,那么这一忆念,那母子的天性哪,它是相交的、非常敏感的,就马上能得到感应。这个世间的母子关系,如果这个母亲非常的慈爱,这个儿子又是纯孝,那么这个母子之间的相互心理上的感应——所谓心有灵犀,它能出现不可思议的效果。
二十四孝图里面有一个曾子,曾子在孔子的学生当中是以孝着称的,所以《孝经》也就是这个曾子跟他的老师孔子之间的对话。那么你看儒家传承心法:颜回去世很早,孔子的心法是靠曾子传下来的,曾子传给子思的。这个孔子对曾子说:“吾道一以贯之。”那幺曾子当下他就领会:“唯。”他明白了,明白了夫子之道——什么叫“一以贯之”。曾子一出门,他的同学问:“刚刚夫子说‘吾道一以贯之’,你说‘唯’到底是什么意思?‘一以贯之’之道是什么呀?”实际上这里面的心法的奥妙很多,内涵丰富,但曾子选了其中一点来谈:“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”恕道,恕道就是同体的换位思考: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可见这个儒家要传承心法,孝的一种心性它能够传承下来,所以百行孝为先,儒家文化重视孝。佛家也重视孝,佛教的戒律的根本精神就是孝,孝为制止,孝为至道之法,这个孝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法。地藏菩萨就是由于对他母亲的孝,来发出宏誓大愿:地狱不空,誓不成佛。这是孝的扩大:把一切众生都看成是生生世世的父母,必须要去救度,所以菩萨对待众生,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,所以他必然要进行无条件地救度。
那么这个曾子他有一次感应,他为了孝顺他的母亲——他的母亲是个瞎子——一般孔子的学生都能够应聘做官哪,曾子为了赡养他的母亲,都辞官不做就在家里,然后每天上山去砍点柴,取得点钱来养他的母亲。有一天曾母在家里,家里来了一些亲人、亲属。古人都很厚道,亲属来了要给人家招待呀,招待饭食应该要好一点的。但是曾母眼睛又是瞎的,上街不方便,这时她就很希望自己的儿子赶快回家来接待客人。但那时候,怎么把这个信息传上去呢?那个时代又没有手机,但是这个曾母有办法。她用什么办法?她就咬自己的中指——用牙齿咬中指,这一咬中指,马上山上砍柴的曾子心口疼痛。心口疼痛他就知道:“这肯定是母亲在叫我。”他就下山——赶紧下山,一下山还果然是他的母亲要他下来接待客人。你看这个母子连心啰,他就能够感应到这个份上。
好,刚才讲阿弥陀佛怜念我们众生,就好像母亲忆念子女一样,但是如果我们逃逝,佛单方面的忆念,它不能产生作用,如果我们这些浪子能够也忆念母亲,这里面的效果就出来了。母亲在永恒地忆念子女,子女原来逃逝,不产生交感;现在子女一念回光,也在忆念母亲,这两种忆念就互动了,就感应了,就道交了。大不可思议的情况就会出来了。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慈悲愿力弥漫在虚空法界,渗透到我们众生的每个念头里面——他是这么去忆念的,非常贴近我们,所以佛经不断地说,“阿弥陀佛去此不远”——离我们不远。实际上就在我们的念头里面,《观经》里面讲:“诸佛如来,是法界身,入一切众生心想中。是故汝等心想佛时,是心即是三十二相、八十随形好。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。诸佛正遍知海,从心想生。”这种《观经》佛像观(的)这个经文里面,真的就把这个真相揭示出来了。阿弥陀佛的法、报、化三身所有的功德都在我们的念头里面,都在念头里面来加持我们,来忆念我们:让我们做恶事不得成就,让我们做善事得以成就;我们受苦的时候,佛头头在启发我们,觉醒我们,让我们产生信心。那幺我们在逃逝的过程当中,母亲都在忆念我们;现在我们转过来忆念母亲的时候,母亲就更会忆念我们。这种忆念是即时的,刚才讲阿弥陀佛就在我们心中,所以阿弥陀佛在我们凡夫众生的心内,同时我们凡夫众生又在阿弥陀佛的心里,我们是这样的同体。我们是以佛内心的众生,念众生内心的佛,这样地念,每一念的呼应是当下的,是即时的,是同时的!
我们只要这一念一忆,这个“一忆”呢,它就会转变我们凡夫的心理状态。比如这个母亲对子女的忆念,要产生交感是要靠子女的信心——靠信愿。如果他逃逝,就是说他怀疑,他忘记,他对五欲六尘——认为是人生的价值,对于这种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对我们生命的真实价值,他不了解,甚至还会认为这是封建迷信,对我们没有意义,你教他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他哈哈大笑,他说:“你怎么这么迷信呢!这个放着钱不肯赚,你干什么呀?吃了饭没事干啦!”他会这样说,所以他对这种大事因缘不了解,这就是颠倒,这就是迷惑——业障重。现在我们由于佛给我们的这种佛经传达的意思,由于善知识跟我们讲,我们知道:原来我们追逐五欲六尘是虚幻的,是毫无意义的,是无常的,是众苦之本,徒然地增加了我们的业力,让我们在轮回的过程当中每况愈下。
我们最真实的生命是佛性,而且阿弥陀佛为了我们回归到佛性的宝所,他是那么慈悲地建立大愿建立净土来救度我们。我们知道这回事,我们就开始忆念阿弥陀佛,忆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是人的生命当中最有价值的事情。这就是“子若忆母”,就好像母亲在忆念子女,这样母子之间从生至生就不会再违背,不会再远离了。这一念的忆念就是讲一念的信心,就能够落到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里面,阿弥陀佛的愿海紧紧地把我们摄受。我们下一辈子一定到西方极乐世界去,生生世世跟阿弥陀佛在一起,再也不会逃离了。我们到了西方极乐世界,它是全体的我们自性涅槃的境界,我们的自性光明现前,我们知道真正的价值在什么地方。没有无明颠倒的话,我们就永远跟阿弥陀佛在一起,他会自觉地跟阿弥陀佛在一起,他会知道跟佛在一起的重大的意义。这就是华严的十地菩萨每一地菩萨,都不离念佛、念法、念菩萨比丘僧。
如果我们知道这桩事情——如慈母忆念子女不相违远的事情,我们就会深切地理解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心,以及他救度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决定不虚的愿力。知道这一点了,我们对往生就会有一个决定的信心,阿弥陀佛(第)十八愿告诉我们,只要我们至心信乐,“欲生我国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觉”。他建立一个至极庄严清净的刹土,能够让一切众生远离种种苦难的煎熬,备受种种的快乐,然而往生的条件却是非常低。你只要深信,切愿,持名,乃至十念——十念通临终十念,也通平时十念,你平时就是念十声阿弥陀佛名号,阿弥陀佛临命终时都决定来救,来接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。“如果这一愿不能兑现的话,我就不成佛”,现在法藏菩萨已经成佛了,那么这一愿绝对是可以兑现的。你看十声念佛都能往生,没有提要求哇,没有提一定要功夫成片啦,更没有提清净心往生啦。但这个信心却是很难的,“至心信乐、欲生”这六个字,我们一定要熏习,我们要建立这样的信愿的背景。“至心”是什么?至诚心。“信”,至信。这个“至”是修饰“心”的,修饰“信”的,修饰“乐”的:至诚心、至信心、至乐心。这个难就难在这个地方,难不难在念佛,难在建立信愿。
现在我们末法的众生这个心都是狡诈的,都是虚伪的,都是做表面文章的。所以表现在政治、经济和道德生活当中,为什么人和人之间的信心、信誉度越来越低呀?大家都是在玩机心哪。玩多了机心,有这个作假的习性,那幺在学佛上它也会迁移过来,所以我们学佛有时候就显得不那么真诚。你说念佛的目的是什么?求往生,求成佛,求度众生。但是真正对往生这个事情他有绝定的好乐——一往情深,对这个世间没有一念的这种留恋,这不是一般人所做得到的。你没有对这个世间的生存状态的苦难有刻骨铭心的这种体验,如果没有对这个世间的功名利禄、妻儿子女这些体性——这种苦空无常的体性,有一个甚深的智慧的观照,你要他放手还是很难的。所以我们天天说往生往生哪,真的阿弥陀佛今天晚上过来接我们走,到关键时刻还要说:“哎呀,阿弥陀佛,能不能告几年假呀?”还是不想走哇,贪生怕死啊。我们人都会生病的,小病可以治,大病你能不能说:大病就是念佛求往生。但我们一有病,可能想的是:怎么到医院去治疗,怎么求神,怎么弄点什么——算卦什么的,甚至还要吃什么山珍海味,吃肉来滋补滋补——平时吃素到了有病还想着要滋补滋补。外面显出他是学佛了生死的,实际上关键的行为又做不到,这就没有做到“至心”。
再就是“至信”,这个念佛一法它全体地建立在佛的果地上的,你要真正产生信心很不容易的。它是不可思不可议的,所以说我们一听到念佛法门,就说“我彻底地相信了”,这是很难的。我们可能有一定的信心,但里面是夹杂着怀疑的。现在要通过一个闻、思、修,慢慢使我们的这种半信半疑变成多信少疑,最后逐步抵达有相当程度上的信心。夹杂怀疑的信心他也能往生,无非是边地疑城。所以这个“至信”,就是百分之百的信心,没有一念的怀疑。念佛法门最高的功德就是信心,最障碍的一个罪孽就是怀疑,不怕你行为上造孽有多大,就怕你有怀疑,有怀疑就没办法了。怀疑,我们把它比喻成:就像一个电阻,这电阻就使电流过不来,过不来这边就不能亮。你把这个怀疑的“电阻”一撤开,“电流”一过来,全体亮起来了:至信。
“至乐”,就是听到这个法门,那种欢喜踊跃——每个毛孔里面都洋溢着那种快乐,这就是一个法性的快乐。一听到这个佛号的声音、这个净土法门,他就泪流满面,毫毛都竖起来,觉得:“哎呀!终于遇到了这个法门!”——这个庆幸得无以复加。你得要有这么一种宗教情怀呀。这时候放下娑婆世界求生极乐世界,就是“欲生”,欲生就是希求、好乐,一往情深的愿生的心,那就是如决江河啊,力量很大呀,万牛不可挽哪!所以念十声是容易的,但是你对这个十声佛号,贯注这个“至心信乐、欲生”的这种信愿确实不容易。所以看(第)十八愿好像它容易,实际上很难的。
所以我们修行净土法门的人,首先要在这个信心上突破,你先不要用我们的逻辑思维去考虑它,先很质朴地去相信它。相信什么?相信有一尊阿弥陀佛太慈悲了,他建立西方极乐世界是真实存在的,他发的四十八大愿已经圆满了,已经有力量来救我们了。然后自己一定要谦卑,不能自傲,就说我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,我是烦恼深重的,我是业障深重的,我自己靠自己力量是没办法解决问题的,唯有靠阿弥陀佛才能解决问题。你对自己的这种自知之明以及走通途自力法门的放下——能够全身心地交给阿弥陀佛,实现一个真正的“南无”。“南无”就是皈命,把我们生命皈到阿弥陀佛那边去,那么阿弥陀佛——我对他有绝对的信心——他有大慈悲,他有大威力,他一定能够给我究竟的快乐,解决我一切苦难。我们只要皈命,阿弥陀佛就能解决我们一切问题。所以这个法门它的简单,说它非常简单,很容易;但难,也说它很难——我们这信心很难建立。建立信心,他自然就会产生愿往生的心;这个信愿建立,他就一定会执持名号。每一声佛号都跟阿弥陀佛的悲心、愿力感应道交,每一声佛号都有弥陀的光明的注照,每一声佛号都法喜充满,每一声佛号都在启动我们的信愿的善种。这样信、愿、行形成一个良性互动,我们就成了一个合格的净业行人,这就是人中芬陀利花、人中的妙好人、如来的第一弟子,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能跟观世音、大势至这些法王子把手同行。对于一个深信念佛的人,观音、势至为其胜友,是朋友的关系,都是阿弥陀佛的弟子。所以我们要想跟阿弥陀佛生生世世不相违远,跟阿弥陀佛在一起,就得要全身心地投靠到慈母的怀抱去。而慈母的那种净土是永远开放的,门槛不高的,不仅人道的众生可以去,就是蜎飞蠕动的动物都可以去。
只要一去,就能得到如阿弥陀佛那样的无量寿、那样的身相光明、那样的六种神通、那样种种的智慧。这都是阿弥陀佛果地上无条件的恩赐,把他积累的财富无条件地给我们,我们顿然地富贵,这就是至极圆顿的法门——一去就是阿鞞跋致。如果了解通途,依靠自己的力量得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菩萨,那是太难太难了!阿鞞跋致不退转,最低限度是属于圆教初住位水平——断一品无明,这要经过两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达得到。那我们这些业力凡夫,尤其造作五逆十恶的人,一去都平等地获得阿鞞跋致,那为什么会有这种特异的效果?就是这种慈母无条件的恩赐。所以我们在这个世间流浪得太久了,应该要好好地反省一下:今生要回归,“故乡明月有谁争,客路溪山任彼恋”。这个浪子原来有首歌是:回来吧,回来吧,那浪迹天涯的游子。我们是浪迹六道的、三千大千世界的游子,今生一定要回归极乐的故园,做弥陀的弟子就好。(2009年3月大安法师讲于广州大佛寺)
版权所有:普门品在线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