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门品在线网

慧净法师讲演集一 《小经》三段文两重因果

发布时间:2019-11-11 09:57:17作者:普门品在线网

《小经》三段文两重因果

各位莲友:南无阿弥陀佛

我们大部分的莲友是初次结缘,但有部分的莲友是在象山社区见过面,第一次跟我见面的请举手,请放下;我编的书,至少有看过一本的人请举手,请放下。我出版的书很多本,比较通俗的有:《念佛感应录》(一)(二)集、《走近佛教》、《净土三经一论大意》,这些书都很通俗,虽然通俗,但却是我们这个法门的根本教理,应该会很有心去看才对。如果学我们这个法门,但这些书却没看过,或对教理没这个心,表示可能不知道这几本书对我们这个法门的重要性。不论如何,希望认识字的人能在念佛以外的时间,把这几本书看完,如果看过这几本书,会对我们这法门的基本教理有概念,念佛的信心会增长,不仅增长也会更加坚固,所以《念佛感应录》、《净土三经一论大意》乃至比较初机的《走近佛教》,希望大家能用心的去看。

学佛修行须依佛经

今晚要跟大家讨论的题目是「《小经》三段文两重因果」(讲稿见附录二),《小经》就是指《阿弥陀经》,我们修持这个净土法门,必须要有理论上的根据,而理论上最重要的根据就是佛经,因为惟有佛经确实是佛所说,惟有佛所说才能做我们学佛人的根据,因此每个宗派都需要佛经的根据,因为佛就是觉悟宇宙真理的人,祂透彻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理,祂所说出来的话,自然就成为真理,所以在这个地球上,可以作为宗门的依据理论,就是要依据佛所说。然后再依据祖师的传承,因为佛是一个大智慧的人,祂所说出来的语言,不是我们凡夫所可以了解的,即使我们亲自看这句经文,有可能了解,也有可能错解或曲解,所以如依据祖师的传承来看佛经,就不会错解了。

而在净土法门,祖师的传承就是善导大师,因为善导大师是唐朝净土法门的高僧,自古以来被尊为阿弥陀佛所示现。善导大师在二十多岁就已证入念佛三昧了,而且学问智慧都很高,他的著作,留到现在的有「五部九卷」。所以我们一方面根据佛经,一方面根据祖师的传承,祖师的传承就是解释佛经的道理,然后再依据事实、证据,因为佛所说的理论是这样没错,祖师的解释也是这样没错,但是如何证明这理论是事实,这就要有证据,也就是「文证」、「理证」及「事证」。

文证、理证及事证

「文证」就是经文及祖师的释文,这些证文可以当做根据,否则就是空口说白话。现代有很多新兴的宗教,都是教主自己造出来的,并没有佛经的文证或祖师的文证,所以文证是第一个根源。

经文里的道理就是「理证」,当然理证也需要有祖师的传承,因为有可能看不出经文的理,所以需要依靠祖师的解释,这就是理证。

但是比文证、理证更重要的就是「事证」。比如说,念佛必定会往生极乐世界这个道理,文证和理证都有了,但是不是有人真的往生极乐世界了?如果都没有,就缺乏事证,那要怎么相信呢?如果有事证,亦即有人念佛而往生极乐世界,而且往生极乐世界的人,自古以来国内国外都非常多,则显示事证非常的充分,就更加证明这个文证、理证确实是真理无误,那对我们的信心岂不是很能够启发吗?

《小经》即《阿弥陀经》简称

我们这法门的经典根据共有三部,称为「净土三经」,第一部是《无量寿经》,第二部是《观无量寿经》,第三部是《阿弥陀经》;其中《无量寿经》简称为《大经》,《阿弥陀经》简称为《小经》。

「《小经》三段文两重因果」就是指《阿弥陀经》的三段经文,这三段经文是《阿弥陀经》的核心,是《阿弥陀经》最重要的经文,一般学习净土法门的人都知道,但是都很容易产生错解,或者曲解,因此首先需要正确的解释,来祛除我们心中的错解或误解所产生的疑惑。

凡是学习净土法门的人,都知道《阿弥陀经》,甚至天天在诵《阿弥陀经》,但往往不了解这三段经文,所以每次诵到这三段经文时,心中就很苦恼、很不安,越诵越对念佛没信心,对往生极乐世界没信心,对阿弥陀佛也没信心;但如对这三段经文有正确的了解,诵到这三段经文时,心中不但没苦恼,还会感到安慰、欢喜,并且更加喜爱念佛!

《小经》三段经文

《阿弥陀经》三段经文,第一段是:

舍利弗,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。

第二段是:

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闻说阿弥陀佛,执持名号,若一日、若二日、若三日、若四日、若五日、若六日、若七日,一心不乱。

第三段是:

其人临命终时,阿弥陀佛,与诸圣众,现在其前。是人终时,心不颠倒,即得往生,阿弥陀佛,极乐国土。

这三段经文主要的重点是:第一段的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」,第二段的「一心不乱」这四个字,第三段的「心不颠倒」这四个字。首先解释第一段的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。」大家先来看手边的讲稿:

得生彼国是念佛的目的

1.得生彼国 ── 目的

「得生彼国」是我们净土法门念佛的目的所在,我们念佛并不是专求现生的福报,或来生做人、出家学佛,我们专念阿弥陀佛的目的,主要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。如果不能往生极乐世界,或不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,而只为了其他利益,这就不是我们念佛的目的,纵使有利益,也不是念佛最大的利益,这种利益如果和往生极乐世界比较起来,是非常没有价值的利益,可有可无,甚至是没办法比较的。因为念佛本身就可往生极乐世界,往生极乐世界的当下就脱离了生死轮回,决定成佛。

如果一生都在念佛,但最后却没有往生极乐世界,还在三界六道,还是凡夫不是圣人,没超凡入圣,岂非天大的可惜!因为凡夫和圣人是没办法比的,凡夫和凡夫可作比较,圣人和圣人也是可作比较,但人和天人就没办法作比较。天人的寿命最短五百岁,一天是人间五十年,而我们的寿命平均是八十岁;但是往生极乐世界,就已是超凡入圣,寿命永恒,无生死轮回,而三界六道还有生死轮回,有生死轮回怎么能和无生死轮回相比呢?所以念佛的目的就是要往生极乐世界,因此如果对往生极乐世界没把握,就要好好追求有把握的原因。

愿生为净宗大根大本

2.愿生 ── 净宗大根大本,净宗宗旨(宗旨四句偈)

\

愿生弥陀净土,是我们净土宗大根大本的所在,如果不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,就不一定需要修持净土宗,可以去学其他的宗派;所以净土法门大根大本的所在,即是为了要往生极乐世界,这就是我们净土宗的宗旨。

最近我们新出版的书,在封底都印有我们的「宗徽」,宗徽下面有「四句偈」,充分显露出我们净土法门大根大本的宗旨:

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广度十方众生

我们今天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,专称南无阿弥陀佛的圣号,目的就是要愿生弥陀净土,所以这四句偈语很简要,当然愿生是最根本的目的,但是最后还有一个目的,就是要「成佛广度十方众生」。

愿生是人生的目的

3.愿生 ── 人生目的。人生何去何从 ── 愿生

十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,就阿弥陀佛本身来讲,是阿弥陀佛为我们经过五劫那么长久的时间,发了四十八大愿的目的;也是阿弥陀佛经过了兆载永劫,为众生累积菩萨六度万行的目的;也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十方众生建设极乐世界的目的。极乐世界虽然清净微妙庄严,若是不能使十方众生往生,或十方众生不愿往生,那就失去阿弥陀佛为我们建设极乐世界的目的。

愿生极乐世界,也是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四十九年最主要的目的,就是希望十方众生都往生极乐世界。佛陀出世的目的就是要救度所有的众生,如果所讲的法没有办法救度众生,就没有达到祂出现在世间的目的。反之,所讲的法,不管是什么法,只要能使十方众生往生,使十方众生脱离三界六道,了生脱死,离苦得乐,那这个法就是释迦牟尼佛的目的、本怀。因为惟有往生极乐世界这法门才是我们众生做得来的,也是今生可得解脱生死轮回的,所以可说释迦牟尼佛出世的主要目的就是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。

往生极乐世界,也是十方诸佛的目的,十方诸佛都在他们的国度赞叹、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,目的就是在促使十方众生了解阿弥陀佛愿力的强大,来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极乐世界。而且愿往生极乐世界,执持名号的人,十方诸佛都会来保护、来赞叹,所以「愿生」也是十方诸佛的目的。

而「愿生」也是众生人生的目的,因为六道是苦海,三界是火宅,了解的人就知道三界六道必须要脱离,而脱离三界六道,并不是每一道的众生都有机会,必须要等到做人的时候,才有机会脱离三界六道。如果出世为天人,虽然福报比人间好,但是天界是享天福的地方,不是修因证果的地方,惟有出生在人间,才能修因证果、解脱生死。而人也较有智慧根性体会离苦得乐的重要,且有耐力和精进心来修持佛法。如果受生在三恶道,一方面是愚痴,一方面是时时刻刻都在受苦,根本没有清闲的时间去听闻、思惟佛法,也没办法修持,所以诸佛都在人间而不在天界或三恶道出世。

这样说来,六道轮回是需要脱离,但果如没有出生在人间,就没有机会可以脱离;而做人是脱离六道轮回的最好机会,所以说人生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脱离六道轮回。如果已经做人而没机缘学佛,或已在学佛,但不知要脱离六道轮回,这样就是不知学佛的目的,也不知道人生的目的。如修其他宗派法门,或者戒定慧三学、六度万行,都很难达到脱离生死轮回。为什么呢?佛所说的都是真理,可以使我们解脱,但如果无法契应我们的根机,这个法即使如何的殊胜,也和我们没有关系。

在佛法当中,我们惟有信受弥陀的救度,称念弥陀的名号,往生弥陀净土。这个法门一方面很容易,一方面又很殊胜,可以当生脱离生死,往生极乐成佛,达到脱离三界六道的目的。这样说起来,往生极乐世界就是我们每一个人人生的目的,如果出生为人不知道学佛,尤其是愿生极乐世界,那他出生做人,就如入宝山空手而回,因为人死后,还要随善业、恶业去投胎转世,不论是善是恶,都在三界之内。若是五戒之善,只能再度出生为人;若是十善只能生天,若未行十善、未守五戒,就不能做人、生天。但不论是做人或出生天界,都还是凡夫不是圣人,所以已经做人,不知道要往生极乐世界,就等于是白来一趟。

愿生是智慧的结晶

4.愿生 ── 是智慧的结晶 不知往生,不知生死大事,是愚者、可怜愍者。

宋朝时代有一位有名的高僧「元照律师」,从小出家,学问智慧都很高,对戒律的修持很严格、很清净。有一天他看到北朝时代慧布禅师的传记,慧布禅师本人很有修持也很有愿力,他说往生极乐世界在那里享乐,不如发大悲心在三恶道救度痛苦众生,岂不是更符合佛陀的本怀,符合学佛的意义呢?元照律师看到这段文很欣慕,以为在极乐世界享乐,不如来三恶道救度众生,所以也发愿不要往生极乐世界。所以长久以来,他就抱持着这一种观念,如果看人念佛求往生极乐世界,就毁谤、轻视对方,认为这是逃避、是小乘。直到有一天他自己身染重病,非常痛苦,神识渺渺茫茫,这时没办法起大悲心,也没办法思惟所谓不增不减的空义,他非常的苦恼,知道多年来的愿心,其实是很脆弱的,那种思想并不符合自己的根性,也就是法不应机。病痛之中,神识渺渺茫茫,若此刻断气,不知能去哪里?后来病愈,对以前的观念忏悔不已,自责、痛苦、流泪不止,他知道那个志愿虽大,但是我们的根器无法做到。

后来他看到天台宗智者大师所写的《净土十疑论》说:

初心菩萨,未得无生忍,要须常不离佛。

意思是说,初发心的菩萨还没得到无生法忍,必须经常跟在佛的身边,要先往生极乐世界跟随阿弥陀佛,这样不但不会退失,而且会上进。又看到《净土十疑论》里引《大智度论》的内容说:

具缚凡夫,有大悲心,愿生恶世,救苦众生,无有是处。譬如婴儿,不得离父母;又如弱羽,只可传枝。

意思是说,具足烦恼的凡夫,虽然有大悲心,愿意出生在这娑婆世界,救度苦难众生,但这是不可能做到的。就像一个婴儿要好好抚养,如果离开父母,就没办法成长而会死亡;或像一只刚出生的小鸟,必须依靠树枝,不能因为它是一只鸟,就把它抛到空中去。元照律师对此非常认同,知道他过去是错误的,就把过去的观念和所学的法门完全舍掉,自此以后,专看净土的经论,专念弥陀的名号,二十多年尽一生没再离开过这个法门。后来又看到善导大师所写的:「若能专修念佛,念念相续,毕命为期者,十人即十人往生,一百人即一百人往生。但是如果舍专修念佛而修杂业,那恐怕一百人不到一二人往生,一千人不到三五人往生。」所以元照律师就依据善导大师的开示,专心一意专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。

由上可知,专念南无阿弥陀佛,愿生极乐世界,是元照律师一生学佛结晶的所在;所以愿往生极乐世界就是智慧的结晶,如不知要往生极乐世界表示智慧还不足。以佛法看人生的价值,和世俗的看法是不一样的,世俗看人生的价值是看他赚多少钱,达到什么样的地位或学位来做标准。但佛法看人生的标准刚好相反:是以他是不是了解生死大事,知道有因果报应、六道轮回,是不是晓得追求解脱生死轮回,为人生最重要的事。如果有,就算他没受教育不识字,佛陀也会称赞他是有智慧的人;否则就算他有好几个博士学位、很有学问,佛陀也会说他是个愚痴的人,所以愿生极乐世界是智慧的结晶。

故在座各位,即使不识字、不会诵经,也不可以自卑,我们只要今生一意愿生极乐世界,专念弥陀佛名,那我们就是有智慧的人,得到十方诸佛对我们的夸奖、赞叹。

弘扬净土是大慈悲、大智慧

5.弘扬净土 ── 大慈悲、大智慧

我们学佛都要发菩提心,修菩萨道,要有慈悲心。但是什么叫慈悲心?人家没饭吃,我们就给饭吃;没衣服穿,就给衣服穿;没房子住,有能力就给房子住,这是爱心,但是还不能称为大慈悲。因为虽然你满足他这一世的匮乏,但只要他的生死轮回还存在,下一世以后的匮乏你有办法给他吗?所以唯有使他能脱离生死轮回,这才叫大慈悲。今天他学佛,我们引导他三皈依、受持五戒,这虽然是善业,使他将来可以做人,或者生天,此种法门当然超过世间的法门,但是并不究竟;必须使他了脱生死,甚至使他成佛,这样才是大慈悲 、大智慧的法门。

辗转相劝行念佛,此等悉名行大悲人

6.《大悲经》说: 若能辗转相劝行念佛者,此等悉名「行大悲人」。

意思是说:我们若能自己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,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这就是悲心;又互相劝人念佛往生极乐世界,我劝你、你劝他、一劝二或一劝十、十劝百,这样就叫做行大悲,也就是真正在实行佛教所说的大慈大悲。所以我们不要因为不会讲经说法,就觉得无德无能,无法做如此慈悲的工作,不是这样。只要我们把念佛的好处,念佛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的这个真理,互相劝告勉励,这就是在行大慈大悲。如果我们很热心劝人念佛,但是不知道让对方念佛往生极乐世界,这样就不是行大悲;能劝人念佛往生极乐世界,才是在行大悲。这样说来,若要行大悲,基本上是没什么困难的,只要我们劝人念佛,劝人愿生极乐世界,就是在行大悲。

修持净土、专称佛名是大善根、大福德

7.修持净土、专称佛名 ── 大善根、大福德

我们劝人修持净土法门,本身就是在行大慈悲、大智慧;对方若是修持净土法门,即是大善根、大福德。我们生而为人,即是很有福报,所以释迦牟尼佛说:「人身难得」。既然人身难得,可见大部份的众生都是在三恶道,要得人身极为困难,须要相当的福报。

我们得以做人,即是有相当的福报、有相当的善根。若进一步能修持五戒,行十善业,比起其他不知持五戒、行十善的更有善根、更有福德。若进一步能修持四谛 ── 苦集灭道,成就阿罗汉果,脱离生死,这样他的善根、福德更加深厚。如果他能行十二因缘、观十二因缘成就,这样他的善根、福德比起修持四圣谛的行人,更加的超越、更加的有善根和福德。当然进一步能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六度万行,这样的善根跟福德更加超越殊胜,不是其他的行者可以比得上的。

虽然行持六度万行是非常大的善根与福德,但比起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的善根、福德则还不如。因为行持四圣谛、十二因缘或六度万行,法门是非常的殊胜,可以解脱,行菩萨道,是善根、福德,但是我们是否有这种根机呢?若修持不来,往往是半途而废,再继续堕落轮回。所以《大集经》云:

末法亿亿人修行,罕一得道;惟依念佛,得度生死。

意思是说,亿亿众生修行其他法门,但是罕有一人能够得脱生死轮回,除非靠念佛往生极乐世界,才可以得度生死,进而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这样说起来,老实念佛就是大善根、大福德,因为如果念佛是大善根、大福德,是殊胜的法门,但是一般人做不到,这样我们修持念佛也就不是大善根、大福德了,然而念佛是易行道,我们都做得到。所以不论何人,只要是念佛、要往生极乐世界,即是大善根、大福德。尤其是我们若能成就对方,成就十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,则功德之大,不可思议。

成就一众生往生西方,即是成就一众生作佛

8.印光大师言:成就一众生往生西方,即是成就一众生作佛,此等功德,何可思议。

成就一众生往生极乐世界,就是我们将这个念佛的法门传授给对方,介绍给对方,让对方可以因为我们的介绍,最后往生极乐世界;或者我们为对方助念,而对方因而往生极乐世界,这些都是成就众生往生。而成就众生往生,即是成就众生成佛,印光大师说此等的功德是不可思议,不可思议即是说我们想象不到这个功德何其大。

因为若能往生极乐世界,从今而后之生生世世、世世生生、百千万亿、无穷无尽次的生死轮回、造业造罪或是受苦受难,皆可断除。如今宇宙中减少一位造业造罪、受苦受难的凡夫,多了一位大慈大悲、救苦救难的佛在救度千千万万的众生,因此这样的功德岂是其他功德可以比较的?此种功德之大,岂是我们凡夫想得到的呢?所以念佛的福报、殊胜的利益,经典中说「二乘非所测,唯佛独明了」。即是说罗汉也好、菩萨也好,皆无法完全了解念佛往生的殊胜利益,此种利益只有佛和佛才有那样的智慧得以了解。这是二乘非所测,何况是我们凡夫,所以印光大师说不可思议。

既然如此,我们就应把此种不可思议的功德法门,尽量方便传授。尤其是对方将要临终的时候,去开示、助念,助他往生极乐世界,此即是「用力少,得效速;下手易,成功高」。因为此时我们去助念,辛苦不过几个小时,但是他若往生极乐世界,那样的价值则无法形容。

\

劝人念佛合生净土

9.劝人念佛合生净土。

这件故事在《念佛感应录》第一集212页。内容是说唐朝时代有一个人忽然间断气,到了阎罗王殿,阎罗王对他非常礼遇,且告诉他:「根据你的生死簿,曾劝人往生极乐世界,所以你凭这个福报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,因此特来通知。」这个人答说:「往生极乐世界固然很好,但是我在世时曾发愿要诵《金刚经》一万部、并且朝礼五台山,这两个心愿若圆满我才要往生。」阎罗王告诉他:「诵经和朝山都是好事,但是总不如你往生极乐世界更好。」但这个人不了解往生福报的殊胜,所以当下不想往生,不得已阎罗王只好让他回阳继续诵经和朝山。

但是我们知道往生比诵经、朝山、拜忏,甚至比还阳再去出家重要和殊胜,因为往生极乐世界就能成佛,成佛就可以讲经,何况诵经呢?可以显化一个灵山圣地给人朝山,更何况出家朝山呢?可以救度千千万万的众生,何况再去修行呢?所以念佛可以往生,而劝人念佛,对方若因此而往生,我们也可以因之往生;时候到了,对方也会跟随阿弥陀佛来迎接我们。所以自己往生极乐,劝人往生极乐,这些都是非常非常的有价值,也是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的目的。

佛陀三次劝愿即常劝

10.《小经》之中 ── 佛三次劝愿。 三劝即是常劝、无量劝。

《阿弥陀经》里释迦牟尼佛苦口婆心三次劝我们往生极乐世界。第一次是在:

众生闻者,应当发愿,愿生彼国。

释迦牟尼佛介绍极乐世界净土庄严以及阿弥陀佛的伟大之后,引起众生的欣慕想要往生,所以佛陀顺此情形劝导十方众生,若是听闻极乐世界的庄严、阿弥陀佛的伟大之后,理当发愿,愿生极乐世界。这是第一次的劝愿。

第二次,释迦牟尼佛说,往生极乐世界非常容易,大家都能做到,只要「执持名号,一心不乱。」既然如此容易,理所当然,听了即应发愿求生极乐世界。所以释迦牟尼佛顺口说:

我见是利,故说此言。若有众生,闻是说者,应当发愿,生彼国土。

第三次是在释迦牟尼佛说「念佛必定往生极乐世界」之后,十方诸佛立即现身作证,证明释迦牟尼佛金口所说,真实不虚,大家应该要相信;而且,凡是念佛愿生极乐世界的人,诸佛皆欢喜主动的赞叹而且加以护持、护念。此时释迦牟尼佛紧接着说:

若有信者,应当发愿,生彼国土。

这就是三次释迦牟尼佛在《阿弥陀经》劝我们娑婆众生,无论如何都要愿生极乐世界。一而再,再而三,即是表示无量次,时时的劝我们,时时希望我们往生极乐世界。所以愿生极乐世界,即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愿,也是阿弥陀佛的本愿,也是我们人生的目的、最高的愿望。

正因是纯正、正确、主要、必定的因

11.正因 ── 纯正、正确、主要、必定。

已经讲了这么多,还未讲到《阿弥陀经》的三段文,现在正式开始。三段文的第一段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。」即是说要往生极乐世界,不可以少善根,也不可以少福德。少善根、少福德则不能往生。必须要多善根、多福德才可以往生。到底怎么是多善根、多福德呢?什么是往生的正因?

所谓「正因」,即是纯正、正确、主要、必定的因。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。」即是将不是正因的先说出来。

多善福在念佛

12.先简非因。非因者何?有多少?没讲,很多。若将正因提出,即知除此是正因,余皆非正因。

13.经中明言「多善福在念佛」,此外不言,不言三学六度是多善福。

释迦牟尼佛说:

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。

不过释迦牟尼佛没说到底什么是少善根、少福德?少善根、少福德到底是有多少?释迦牟尼佛并没有说,但是释迦牟尼佛将什么是多善根、多福德的往生正因说出来。既然将正因说出来,不就知道除了多善根、多福德这个正因以外,其他皆是少善根、少福德。若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」是一个问题,则什么是多善根、多福德的正因的答案,就在下面那段经文:

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闻说阿弥陀佛,执持名号,若一日、若二日、若三日、若四日、若五日、若六日、若七日,一心不乱。

这段经文即是往生的正因,即是多善根、多福德。除了这个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以外,其他所有的八万四千佛法,以往生来讲,皆不是正因,皆不是多善根、多福德,而是少善根、少福德。

所以诵《阿弥陀经》诵到这句经文的时候,若误解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」,以为要多善根福德,就是要以种种法门的功德来回向,才算是多善根福德,那就惨了,将会使我们退失信心,带来苦恼,因为任何人都不敢说他已经累积那一方面的多善根、多福德的所有功德。其实一检讨即知,如果所有的功德是多善根、多福德的话,这样是做不到的。比如说受五戒,一戒我们也无法清净;五戒都不得清净了,何况受持三皈具足众戒;或者说发菩提心、深信因果,菩提心发不来,因果又不甚了解,如何深信。所以若以修持种种的法门谓之多善根、多福德,我们就不行了。

所以若无正确的了解就会苦恼、不安,若有正确的了解,我们就会喜悦、安心,知道原来将所有念佛以外的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,这对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来说,是少善根、少福德,不是多善根、多福德。比如五戒若是清净,也只不过是做人而已;十善清净只不过是生天而已;即使是四圣谛成就,也不过是证阿罗汉果而已;十二因缘成就也只不过是缘觉的果位而已,都不是往生的正因。往生的正因── 多善根、多福德,原来就是「执持名号」。所以释迦牟尼佛在《阿弥陀经》亲口说,「执持名号」即是多善根、多福德,其他的皆不提。

称名善根,入涅槃界

14.梵文《阿弥陀经》说:「众生不因此世,所作善行,得生彼国。」

15.《大悲经》说:「一称佛名,以是善根,入涅槃界,不可穷尽。」

梵文本《阿弥陀经》中提到,众生并非因为在世间所作的善事而往生净土,而是以称名,以此种称名善根才可以进入极乐净土涅槃界。极乐世界就是清净无为的涅槃界,我们所说的涅槃就是佛的境界,即是不生不灭、没有人为的造作,不会起贪瞋痴的妄想烦恼,这就是涅槃界。极乐世界是涅槃界,而且不只是涅槃境界,还可以和阿弥陀佛一样具足四十八大愿救度十方众生。所以进入涅槃界还有剩余(台语。绰绰有余的意思)的善根、福德--就是专一持名念阿弥陀佛。为什么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又有剩余呢?我们看第十六段。

诸佛之王,光中极尊

16.《大阿弥陀经》说:「诸佛中之王也,光明中之极尊也。」

十方世界、大宇宙中,皆有十方诸佛在说法度众生,但是唯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诸佛中之王,是诸佛光明之中最为极尊。如此说来,若以一个国家来说,地位最高的是国王,而且国王只有一位,除了国王以外,其他皆是国王的部下、此国的百姓而已。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地方说「阿弥陀佛是诸佛之王」,由此可见今日我们信净土法门,专一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,岂不是非常的殊胜、高贵呢?我们所称念、依靠的不只是佛,而且是佛中之王。

同时佛皆有光明,人也会发光,甚至连动物身体也会发光,善心有善的光明,念佛的心有念佛的光明,起了怎样的心念就有怎样的光明,虽然我们肉眼看不到,但是诸佛菩萨鬼神都能看到,如果他念佛,心中自然会放佛的光明。

念佛会放光,在我所编的《念佛感应录》中有一篇「念佛放光」的实例。即是不管这个人是否有信仰,信仰的是佛教、天主教或者基督教、一贯道、民间的信仰,甚至是毁谤佛教、心中全无信仰,他只要念佛身上就会放光,不管他是虔诚念佛或者边唱歌仔戏念佛,或者无意中念佛,或者生气的说:「啊!你这个人真是阿弥陀佛哦!」照样在他的身上也会放光。好比将开关打开,电灯就会亮,不管是男生或女生开的,懂或不懂电的原理,只要开,电灯就会亮。因为「念佛放光」是天性之自然,自自然然,不需经过任何的造作,也不可能被阻碍的。阿弥陀佛的光明是十方诸佛光明之中最极最尊、最大最盛,最可以救度众生,所以说「光明中之极尊」。

威神光明,最尊第一

17.《大经》说:「威神光明,最尊第一;诸佛光明,所不能及。」

《无量寿经》中,释迦牟尼佛形容阿弥陀佛的光明说:

威神光明,最尊第一;诸佛光明,所不能及。

阿弥陀佛之「威神」是指慈悲、智慧、愿力、神通、辩才、救度众生的能力,这就是「威神」。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能力,是我们凡夫所想象不到的,也是二乘菩萨罗汉所推测不到的,祂救度众生的威神光明是十方诸佛之中「最尊第一」。其实「最尊」就是无从比较,当然是第一。

「诸佛光明,所不能及」,十方诸佛虽然有光明,但跟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无从比较。所以我们知道阿弥陀佛是多么尊贵、多么伟大!这也是因为阿弥陀佛在因地所发的愿,是超越十方诸佛的愿;祂的功行也是超过十方诸佛的功行。致使祂今天成佛的果报是十方诸佛最尊第一,所以有一首偈说:「十方三世佛,阿弥陀第一。」

光明普照,唯摄念佛

18.《观经》说:「光明遍照十方世界,念佛众生摄取不舍。」

凡是念佛的人都蒙受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不舍。什么叫做「摄取不舍」?即是他在现世时,阿弥陀佛即予以保护,使他福德增长、智慧开显、业障消除、逢凶化吉、遇难呈祥、大事化小、小事化无等种种的保护,也就是所谓的「消灾解厄,增福延寿」;临终时,阿弥陀佛会与清净大海众菩萨持着莲花来迎接。自念佛开始直至临终,从未舍离,这叫做「念佛众生,摄取不舍」。

凡是念佛就受到阿弥陀佛光明的摄取,这是天生而自然,不必勉强,不必造作;就好像吃饭即饱,穿衣便暖,火往上燃,水向下流,冬天过后是春天,春天过后是夏天,是一种自自然然。这也说明阿弥陀佛的名号 ── 南无阿弥陀佛,本身就是阿弥陀佛的光明。因此凡是心想佛,口念佛,我们的身上即有阿弥陀佛的光明;不管我们是否有信仰,虔不虔诚,只要念佛,自然就有佛的光明来保护我们。

专门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,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。执持名号是什么意思呢?执持名号即是心中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,口中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。因为要得以执持名号,必须先「闻说阿弥陀佛」── 先有他人予以解说此句名号的道理,或者去读有关此道理的书;因此「闻说阿弥陀佛」就是以耳朵去听,或者眼睛去看,用心去思惟,最后心中信受弥度救度的道理,这样才算是「闻」。若不是这样,称不上是「闻」。

执持名号就是从今而后专一念这一句名号,这就是「一心不乱」。一般在解释「一心不乱」都解释错误,致使念佛之人心犹豫不安,已经在念佛而依然苦恼,甚至半途而废,这全是因为对「一心不乱」的曲解所误。「一心不乱」一般的解释是指念佛念至功夫上进入定境的「一心不乱」,将「一心不乱」解释是定的状态。进一步是将「一心不乱」解释成降伏烦恼或者断除烦恼的「事一心」和「理一心」;或者浅一点的「一心不乱」是指,持名号念佛能够念至睡觉或平时心无杂念,这称为「功夫成片,梦寐一如」。

以上的解释都错误,若往生必须达到上述的条件,那么大部份的念佛人都做不到了。不过经文的意思不是这样的,如果是这样的解释,那阿弥陀佛到底要救谁?谁可以往生?能往生的人必然很少。一开始我就提到文证或理证必须依据经典和祖师的传承,现在《阿弥陀经》这四字「一心不乱」,我们凡夫无法正确理解,有时解释来解释去,各人所理解的皆不同,因此必须要以一位可供依据的祖师的诠释来理解。请看第十九段。

杂善难生,故教专念

19.善导大师言:极乐无为涅槃界,随缘杂善恐难生;故使如来选要法,教念弥陀专复专。

这句「极乐无为涅槃界」是在解释《阿弥陀经》中最初释迦牟尼佛介绍极乐世界正报庄严、依报庄严,极乐世界即是「无为涅槃界」。

第二句「随缘杂善恐难生」是在解释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」此段经文。所谓「少善根、少福德」即是「随缘杂善」的意思。随顺世俗的缘,将世俗的缘回向往生极乐世界,很难往生,这就是「随缘杂善恐难生」。你随顺禅宗的缘,修禅来回向往生;随顺密宗的缘,将修密的功德回向往生;随顺学天台、学华严、学三论、学成实……来回向往生极乐世界,这都是杂善,要往生很困难,所以说「随缘杂善恐难生」。

那么到底什么法不是随缘杂善?随阿弥陀佛之缘的正因,是什么法呢?不是随我们的缘而是随阿弥陀佛的缘,那是什么法呢?解答在第三句「故使如来选要法」,所以释迦牟尼佛选择可以往生的正因,「要法」即是往生的正因。

往生的正因是什么呢?在第四句「教念弥陀专复专」,就是教人念南无阿弥陀佛要专再专。「教念弥陀」就是「执持名号」。「教」就是「闻说阿弥陀佛」,目的就是要让我们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,专念弥陀佛名。所以法然上人说:

闻而不信如不闻,信而不称如不信,故应常称弥陀名。

意思是说,你虽然听闻了这个法,但是不相信,等于没听到;你虽然相信这个法,但是未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,这样等于没有相信,所以最后你还是要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。这也是《阿弥陀经》所说的「执持名号,一心不乱」的意思。「一心」就是「专」的意思,「不乱」也是「专」的意思。所以这句「教念弥陀专复专」,第一字的「专」是在解释「一心」,第二字的「专」是在解释「不乱」,这是善导大师的解释,也是金刚不坏的解释,不可变动的解释。其实「一心不乱」若是就其文字而不要偏颇的解释,是容易了解的。「一心」的「一」就是不二,不二就是「专」,所以「一心」就是专心,「不乱」就是「不杂乱」,不杂也是「专」。因此「一心」就是「专」,「不乱」也是「专」,意思就是说要专念这句名号。

所以执持名号「若一日」,就是说若有一天的时间,这一天只称念弥陀名号便足,皆不必念其他诸佛菩萨名号或咒语,免修其他的法门,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等于是念十方诸佛菩萨,并且超越诸佛菩萨和其他法门的功德;不必去行其他的法,只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即是胜过其他的法。「若二日」是若生命延长,有两天的时间,则两天都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。「若三日」,若有三天的时间;「若七日」,若有七天的时间;「若七年」,若有七年的生命;「若七十年」,若有七十年这么长的寿命,皆专念南无阿弥陀佛,不用改变,也不需其他法门,这就是「专」。「若一日,若二日……若七日」,就是说短则一日,长则一辈子,凡是有念、有修皆专念、专修南无阿弥陀佛,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才是多善根、多福德,才是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。

所以《阿弥陀经》里没说要读其他经典、修其他法门;善导大师的解释也说,要往生极乐世界只要专念阿弥陀佛名号,不要杂行杂修,杂行杂修都是「随缘杂善」,随缘杂善要往生很困难。「随缘」是随众生的缘,念佛就不是随众生的缘,是随阿弥陀佛的缘。随阿弥陀佛什么缘呢?阿弥陀佛为我们发四十八大愿,其中第十八愿叫做根本愿。根本愿说:

设我得佛,十方众生,至心信乐,欲生我国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觉。

意思是说,阿弥陀佛发愿,目的是要救度十方众生,所以「欲生我国」是阿弥陀佛在呼唤,呼唤十方众生要接受祂的救度来往生极乐世界。我们了解阿弥陀佛的心愿,未予违背、抵抗,随顺阿弥陀佛的心愿,此即「至心信乐愿生彼国」;之后就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,这就是「乃至十念」。这样若不能使你往生,阿弥陀佛说,祂就不成佛,也就是功德能力还不够;而如今阿弥陀佛已经成佛,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随顺阿弥陀佛的缘,就是乘着阿弥陀佛的愿力,因此,你只要念佛,就已经坐在阿弥陀佛的愿船上了。若这样了解、这样相信,而依教奉行,就是随顺佛缘,决定往生极乐世界。除了念佛以外,所有一切的六度万行,都是随顺众生的缘,随顺他所接触其他法门的缘,而不是完全随顺阿弥陀佛的缘。

接下来,请大家看第二十段。

自余众行,全非比较

20.善导大师言:自余众行,虽名是善,若比念佛者,全非比较也。

此段文是说,除了念南无阿弥陀佛之外,所有其他的三学六度诸善万行,华严也好、天台也好、禅也好、密也好、三论也好,这些行持都是功德,都有善根福德,但它们只是能互相比较的善行,如果拿来跟令人往生成佛的念佛行相比较,是不可能的。如同凡夫跟佛如何比较?不可能的!只有凡夫跟凡夫能相比较。念佛可以使人往生成佛,其他的行持岂能跟往生成佛相比较,所以说「全非比较」── 完全没办法相比的。同样性质的可以相比较,譬如拿台北101大楼跟火车站对面的新光大楼比,这是可以互相比,可是如果要拿大楼跟天比就不可能,因为地面上的可以跟地面上的相比,可是永远无法跟天相比,意思是一样的。

为什么呢?这要看第二十一段的解释。

人天诸善,不实功德

21.昙鸾大师《往生论注》言:「凡夫人天诸善,人天果报,若因若果,皆是颠倒,皆是虚伪,是故名不实功德。」

这段文就是昙鸾大师说明功德分为两种,一种是真实的功德,另一种不是真实的功德。真实的功德就是阿弥陀佛的功德,确实是真实的,除了阿弥陀佛的功德以外,其余的皆是虚假。「凡夫人天」是指六道中的人界和天界,六道中唯有人界与天界才有善,但凡夫人天他们在因地所修的善,以及所得的善果,都是颠倒的、虚伪的,不是真实、真正的功德,「是故名不实功德」。意思是说,五戒是因,生人是果;十善是因,生天是果。这个五戒十善的因所得的果,从佛的眼光、真实面来看,其因其果,都不是真实,反而是虚假的。

这段文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震撼的,一般来说,我们学佛重要的是去恶行善,所谓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」,今天却跟我们说我们所做的善事都是虚假的。「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」固然不错,但是不论是善报恶报,都无法使人脱离轮回。我们今天所追求的是没有轮回的,是成佛的,所以以「没有轮回」,以「成佛」那样高的标准来看人天的善业功德,这些善业功德在佛的面前都是虚假的 ── 但是这会使人误解,这样我何必行善积德,好事就不用做了,其实不是这样。我们在人间行善积德,不只是做人的本份,也是学佛的本分,应该随缘随分随力地去做,只是我们要知道,这只是人天果报而已。有时这些人天果报反而成为三世冤,所以善导大师在《观经四帖疏》说:

诸佛出世,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,不欲直令制恶修福,受人天乐也。人天之乐,犹如电光,须臾即舍,还入三恶,长时受苦。为此因缘,但劝即令求生净土,向无上菩提。是故今时有缘相劝,誓生净土者,即称诸佛本愿意也。

就是说,诸佛菩萨出现在世间,以种种善巧方便劝导众生行善积德,不是希望他以行善积德来追求人天的果报,而是希望他直接求生极乐世界。因为人天果报的时间很短,没多久就堕落下去了,所以不究竟,唯有往生极乐世界、成就佛果无上菩提这样的善才是彻底究竟的。所以善导大师此段文的目的就是阐明往生净土、成就佛果的究竟,让我们趋向这个方向,并不是叫我们不要行善积德。

因此我们这个讲稿主要是要讲往生的正因,往生唯一的正因就是念佛,念佛就是「多善根多福德」;既然讲「多善根多福德」。就要将不是多善根多福德的作说明,这样互相比较,才能正确了解「多善根多福德」的意义。

念佛具包众德

22.《西方要诀》言:「诸佛愿行成此果名,但能念号具包众德,故成大善不废往生。」

《西方要诀》就是往西天取经的玄奘大师的第一个弟子窥基大师所写的。「诸佛愿行成此果名」,是说十方诸佛之所以能成佛,就是因为祂们在因地所发的愿和所修的行,都已经圆满成就了才能成佛,所以只要念佛的名号,就自自然然的具足这尊佛在因地所修的愿行和所成就的功德。我们念这句佛的名号,也就具足那些功德,所以念佛的名等于就是大善大福,不是少善少褔,所以叫作「故成大善」。

「不废往生」,就是自自然然就会往生,不缺陷、不受阻碍,因为一句佛号就是万德洪名,就是大善根,所以自然会往生。「诸佛愿行」,为什么会说阿弥陀佛为「诸佛」呢?因为诸佛都已经是这样了,更何况诸佛之王── 阿弥陀佛更是如此。

我们再看第二十三段。

持佛名者,善根福德同佛

23.《要解》言:「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,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。持佛名者,善根福德同佛无异,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也。一声阿弥陀佛,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。今以此果觉,全体授与浊恶众生。乃诸佛所行境界,唯佛与佛方能究竟,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。」

《要解》就是《阿弥陀经要解》这本书,是明末藕益大师所写。这段文字是说,阿弥陀佛以因地所发的四十八大愿,作为我们众生多善根的因,然后这四十八大愿的功德完全成就,也以这四十八大愿的功德为我们众生多福德的缘。这么说来,多善根多福德在哪里呢?在阿弥陀佛的愿行里面都已经具足了。阿弥陀佛的愿行在哪里呢?在这句「南无阿弥陀佛」里,因为阿弥陀佛会成佛,第一就是发这四十八大愿,第二就是修这四十八大愿,因为愿行成就才有这句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显示这句「南无阿弥陀佛」就是愿行的结晶,成就了阿弥陀佛。

也就是说,阿弥陀佛经过兆载永劫的修行,第一、成就了我们要去的极乐世界;第二、成就了我们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和资粮;第三、成就了阿弥陀佛这尊佛。因为祂首先若没有成就我们要去的极乐世界,也没有将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和资粮成就,就是四十八大愿还没完成,这样怎能成佛?所以祂必须先成就我们往生的极乐世界及往生的功德资粮,完成这两种功德,阿弥陀佛才能成佛,也才有这句「南无阿弥陀佛」。所以我们念这句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我们所得的善根福德等于跟阿弥陀佛完全一样,因此说「持佛名者,善根福德同佛无异」。「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也」,就是说我们念佛,阿弥陀佛的功德有多少,我们的功德就有多少,阿弥陀佛的善根有多少,我们的善根就有多少,善根福德同佛,当然是「悉具多善根福德也」。

「一声阿弥陀佛,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」,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世间,经过六年苦行,最后祂夜睹明星,大悟彻底,成为天上天下最尊第一的佛,是证悟了什么呢?就是证悟了这句「南无阿弥陀佛」。释迦牟尼佛所得的、所证悟的三藐三菩提法的正等正觉,可说就是这句「南无阿弥陀佛」。所以说「一声阿弥陀佛,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」。

「今以此果觉,全体授与浊恶众生」,现在以这句「南无阿弥陀佛」果地上所证悟的功德,完完全全的、无保留、无缺漏、白白的、无任何条件的送给我们这五浊恶世的众生。「乃诸佛所行境界,唯佛与佛方能究竟,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。」这种境界,这种功德,只有佛跟佛之间才能彻底了解的;除了佛以外,其他九界中的众生,靠自力都无法信解。宇宙中有十种众生,第一种是佛,第二种是菩萨,第三种是缘觉,第四种是声闻,这四种是「四圣」,四种超凡入圣的圣人境界,这四种的圣人境界也称为众生;再来六种凡夫众生,就是天人、人间的人、阿修罗、畜生、饿鬼,及地狱的众生;前三种叫作三善道,后三种叫作三恶道。四圣和六道的众生加起来叫十法界,这当中只有佛是彻底觉悟的,其他还没有彻底,尤其是六道的众生还在生死轮回的境界。所以说「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」,不是佛以外的其他九界众生的智慧能力所能相信了解。

一句弥陀,开往生门;是多福德,非少善根

24.《大经》说:如来智慧海,深广无涯底;二乘非所测,唯佛独明了。

第廿四段的经文也是在说同样的道理。

25.莲池大师言:欲生彼国,须多善多福。今持名,乃善中之善,福中之福。故知:执持名号,愿见弥陀,诚多善根、最胜善根、不可思议善根也。故当以持名为正行,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。

26.彻悟大师言:一句弥陀,开往生门;是多福德,非少善根。

27.法然上人言:唯思『本愿不虚,称念必生』之外,心无所系也。

上述法语,大多一样在解释《阿弥陀经》这三段经文的第一、二段。就是只要以我们这种凡夫位的凡夫心,去专念这句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这样就是「多善根多福德」,就是「执持名号,一心不乱」。我们凡夫的心是什么心?是贪瞋痴的烦恼心,是妄想杂念的心,就是以这个烦恼心、妄想心、杂念心去念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念念之中,心还是有烦恼、妄想、杂念,边念依然边妄想杂念,就是以这种心去念佛。

并不是说,念佛要念到心很清净,没妄想杂念,才是「一心不乱」,并不是!而是以我们这贪瞋痴、凡夫妄想杂念的心,在一生之中专门去念佛,不管你念佛当中心是否清净、有杂念无杂念,那些都不管,这样就叫作「一心不乱」,这样就叫作「多善根多福德」,这样就能决定往生极乐世界。

三段经文,两重因果

以上说明《阿弥陀经》中有关往生正因的三段经文中的第一、二段。接下来谈第三段经文的意义,以及这三段经文所显示有关往生正因的「两重因果」关系。

现在看第三段经文:

其人临命终时,阿弥陀佛,与诸圣众,现在其前。是人终时,心不颠倒,即得往生,阿弥陀佛,极乐国土。

「其人临命终时,阿弥陀佛,与诸圣众,现在其前。」就是说,「信受弥陀救度,愿生弥陀净土,专称弥陀佛名」的众生,当他在临命终时──「临命终」就是快要断气而还没断气时,阿弥陀佛及极乐世界清净大海的诸菩萨(圣众),就会显现在他的面前,来安慰他、保护他,让他心安稳、无障碍,当下接引他到极乐世界去,所以说「其人临命终时,阿弥陀佛,与诸圣众,现在其前」。而临命终时有佛现前也要有一个因,那个因就是他平生专念这句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有这个因才会有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现前,所以有这个因就有这个果,这是第一重因果。

经文又说:「是人终时,心不颠倒,即得往生,阿弥陀佛,极乐国土。」就是说,「临命终」时阿弥陀佛现前,自然「命终时」就能心不颠倒,而得正念往生极乐世界,有这个因就有这个果,这是第二重因果。

但是很多人都错误的解释此处的「心不颠倒」,认为临命终时,你要保持心不颠倒,阿弥陀佛才会现前,这是一个错误,经文并没有这样讲啊!经文是说「佛现前,然后才心不颠倒」,如果佛已现前,我们的心怎会颠倒呢?所以这个因果关系是佛先现前,然后才有我们的心不颠倒;而不是我们先要心不颠倒,佛才现前。因为这样的误解,所以很多人就认为念佛时不能打妄想,就在拼「功夫」,拼临终时没有问题、不颠倒,佛才会现前,这是错误的!如果需要靠我们自己临终心不颠倒,佛才现前,才能往生,那就不用阿弥陀佛了。阿弥陀佛之所以为我们发愿、为我们修行,就是因为完全了解我们的根性,知道我们都是生死凡夫,贪瞋痴具足,念佛时不想打妄想但还是会打妄想,没有半点定力丁以自己的力量脱离生死轮回和往生极乐世界,这些阿弥陀佛都知道,所以阿弥陀佛发愿把我们能够往生的功德通通完成起来,然后赐给我们,就在这句「南无阿弥陀佛」里面,并且叫我们专念这句名号,并且预先约定「临终之时」现前安慰、保护、迎接,使我们「命终之时」心不颠倒、正念分明。所以这几段经文是有其次第性的,亦即:

一、平生 ── 专持佛名。即「执持名号……一心不乱。」

二、临终 ── 佛圣来迎。因专持佛名,故佛圣来迎。

三、命终 ── 心不颠倒。因佛圣来迎,故心不颠倒。

平生念佛是我们的责任,临终往生是阿弥陀佛负责,当我们临终佛自然会现前,我们不须去担忧、顾虑临终的状态,都不必!因为天性自然,临终时阿弥陀佛一定现前来接引我们,这完全都是靠阿弥陀佛。我们现在靠阿弥陀佛,临终时也是靠阿弥陀佛,不管我们临终是无病,还是病苦,阿弥陀佛都会现前来接引我们;不管我们临终时是坐飞机爆炸空难,还是逢遇车祸、水淹、火灾、地震等灾难,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。因为阿弥陀佛大慈大悲,大智大慧,知道我们造的是什么业,临终会遭遇什么情形,祂都知道,所以到时候,祂就会负责接引我们到极乐世界,因此我们平生只管念佛,临终自有阿弥陀佛迎接。所以念佛是我们的事,往生是阿弥陀佛的事,阿弥陀佛第十八愿说:「若不生者,不取正觉」,现在已经成了正觉、成为佛,所以我们只要愿生彼国,专念名号,自然就会往生。

所以到底我们信什么?「信」的内容在哪里?我们所追求的「信」就在这里,没有别的信、没有别的内容。所以闻说阿弥陀佛,如果没有信受弥陀本愿,执持名号,闻等于不闻,如果能够知道专念弥陀佛名则必生极乐世界,这样「信」就在里面。因为念佛有困难吗?念佛没有困难啊!也没有要求我们功夫上的一心不乱,只要求依我们十方众生的根机去念佛。你如果出家就出家念佛,在家就在家念佛;是男,是女;有智慧,没有智慧;有学问,没有学问;心清净,心不清净,都依你的根性、你的心境去念这句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此外没有半点要求,这样岂不是很容易?因为我们都有嘴会说话,只不过现在起开始说「南无阿弥陀佛、南无阿弥陀佛……」;我们凡夫都会起心动念,现在开始起心念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动念念「南无阿弥陀佛……」,只不过把它转过来而已。

当然起初在转没有那么顺,但是不要紧,只要有这个心,随你的能力去念佛,有时间就尽量念佛,如果你是年少遇到此法,此后就不用到处赶道场,你已得救了,你就专门念佛;如果是年纪大才遇到,也没关系,你现在回心转意,知道有生死轮回,想求解脱,而念佛就能解脱!以前时常到处跑,这个道场也参、那个道场也参、这个法会也去、那个法会也去,结果都茫茫渺渺,不知道这么多的法门当中,只有念佛往生极乐,是我们解脱的唯一方法,了解这个道理,而回心转意,这个时候就会专一不二不杂的称念「南无阿弥陀佛」。

所以「一法救万机」,以一个法来救度所有根性的众生,就是我们这个法。有几句话很贴切的形容我们这个法门的容易、殊胜,就是:「三根普被,利钝全收,万修万人去」:上等根器上至菩萨,要去极乐世界,要快速成佛,不离这个法门;下等根器譬如五逆十恶、追求脱离五逆十恶,甚至三界六道轮回,也是以这个法门得到解脱,得到往生成佛,所以叫「三根普被,利钝全收」。不然菩萨所修的行,下等根器修不来;而下等根器的修行,菩萨看来不够份量;唯有这个是法菩萨看重,且下等根器做得到,所以「三根普被,利钝全收,万修万人去」,下手易而成功高,用力少而得效速。

我们这个讲题就讲到这里,其他的时间让大家发问,听了之后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。

问:请问法师,有人认为「阿弥陀佛法门」是后来的祖师发明的,古代并没有阿弥陀佛,是不是?

答:这个法门正依的经典是《无量寿经》、《观无量寿经》、《阿弥陀经》,这是佛所说,而旁依的经典很多,有两百多部,所以有佛说的根据,有祖师的传承,也有现在的事证。现在的事证就是我所编的《念佛感应录》,书中每一则故事都在述说念佛的感应,如果没有阿弥陀佛,你再怎么念也没有感应。念佛有治病的感应;有驱邪避鬼的感应;有自己念佛,家人消灾免难的感应;也有平时念佛,临终佛来迎接的事迹;有的人一生没念佛,到临终断气之时,他只跟着我们念佛几句而已,就说阿弥陀佛已经来到面前要迎接他。所以有文证、有理证、有事证,铁的事实摆在眼前,不要被人骗了。

在此先来介绍我们净土宗文教基金会所制作结缘,可以挂在车上的「南无阿弥陀佛」金牌,这个金牌有两面,一面是阿弥陀佛的像,一面是「南无阿弥陀佛」六字佛名,两面都是金箔,很庄严。挂在车上,一方面看到金牌就边开车边念佛,时时跟阿弥陀佛在一起,阿弥陀佛会放光保护我们,一路上欢欢喜喜出门,平平安安回家,出门平安就是家人最大的希望。金牌放在蔡师兄那里,等会儿要离开时可跟他请,拿愈多愈好,不要客气;不够再做。我们请回去之后,自己挂还可送人挂。还有其他问题吗?

问:阿弥陀佛在四十八愿中的第十一愿说:「设我得佛,国中天人,不住定聚,必至灭度者,不取正觉。」是什么意思?

答:它的意思是,如果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,阿弥陀佛不能使他住于不退转菩萨的阶位,并证入涅槃而成佛,阿弥陀佛就不能成正觉;也就是说,极乐世界就是佛的境界,众生不论是谁,只要往生都能成佛。所以往生成佛是阿弥陀佛使我们往生成佛的,根据在哪?就是祂所发的第十一愿。第十一愿叫作「成佛愿」,第十八愿叫作「念佛往生愿」,第二十二愿就是「倒驾慈航普度众生愿」。

所以我们这个法门是完全他力,我们要往生是靠阿弥陀佛才能往生,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成佛是靠阿弥陀佛才能成佛,我们倒驾慈航普度众生也是靠阿弥陀佛才能成就,不是靠我们自己。如果靠我们自己,则我们要发四十八大愿了,但是我们并没有这个能力。也就是说,我们要去的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建设的,因为在四十八大愿中,阿弥陀佛首先发这个愿。譬如说,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就不再有三界六道轮回,这是第一愿及第二愿;往生到极乐世界就能有种种神通,这是第五愿至第十愿。种种神通具足并不究竟,究竟是要成佛,这在第十一愿。但是成佛到跟成为阿弥陀佛一样的佛,仍差一大截,然而因为第十二愿和第十三愿,我们可以跟阿弥陀佛一样,成就无量光和无量寿。所以愿愿都成就极乐世界,愿愿都成就众生往生,愿愿都成就众生成佛。

昙鸾大师在《往生论注》的结论说:

凡是生彼净土,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,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。

所以我们这个法门完全依靠阿弥陀佛,是独一不二的法门。今天我们礼拜,只礼拜阿弥陀佛,不另外拜其他的佛菩萨;称颂赞叹的也是「南无阿弥陀佛」;专念的也是「南无阿弥陀佛」。所以唯有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而不另外称念、礼拜、赞叹、不供养其他诸佛菩萨,这是完全符合、完全随顺释迦牟尼佛和十方诸佛的愿望,且更让释迦牟尼佛和十方诸佛欢喜,因为释迦牟尼佛和十方诸佛最希望我们专念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往生极乐世界。所以我们念「南无阿弥陀佛」等于念「十方诸佛」,往生「极乐世界」等于往生「十方净土」,因此我们这个法门才会一向专念「南无阿弥陀佛」。

问:我们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和九品往生有什么不一样?

答:我们念佛往生是依据第十八愿来专念「南无阿弥陀佛」。什么样的因就得什么样的果报,众生依第十八愿的因,获得往生极乐世界报土的果报,我们念佛往生的极乐世界是报土。什么是报土呢?享受果报的地方就叫报土。也就是说,我们十方众生念佛往生后所享受的与阿弥陀佛所享受的相同,我们一去之后,佛所享受的果报,完完全全的给我们众生享受,这种叫作报土。既然是这样,阿弥陀佛所享受的是无量光、无量寿,那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也同样是无量光、无量寿。

所以凡是以第十八愿修行的人,平等往生,没有九品的差别,不在位阶之中;如果有九品、有位阶,表示他不是专修第十八愿,他是靠其他的途径往生的。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强调第十八愿,要强调完全依靠阿弥陀佛,就是希望我们往生是去报土,跟阿弥陀佛一样。所以一样说净土法门,一样在念佛,有专门依据第十八愿的念佛和没有专门依据第十八愿的念佛这两种,没有专门依据第十八愿就是杂修杂行,要靠回向才能往生。如果是依第十八愿往生的,在《无量寿经》里说是「化生」,当下化生成为跟阿弥陀佛一样;若不是化生就叫「胎生」,就是先在莲花之中,含苞未放。胎生就在化土,化生就在报土。所以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享受阿弥陀佛的报土,就像父母所拥有的东西就是要给子孙享用的,如果这个人是外人而不是子孙,他就不能享受父母家里的东西,他只能坐在客厅让人奉茶而已,因此我们要专念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享受阿弥陀佛的果报。所以善导大师说:「极乐世界是报土,要进入这个报土,就要乘托弥陀愿力为强缘。」也就是说,必须要专念佛才能往生报土,往生报土之后,如同《大经》所说:

智慧高明,神通洞达,咸同一类,形无异状;颜貌端正,超世稀有;容色微妙,非天非人。皆受自然虚无之身,无极之体。

所以念佛往生成佛,不经过九品的阶段。

二○○四年二月二十三日以台语讲于台北成德国小

相关文章

猜你喜欢

  • 普门品全文

  • 普门品拼音

  • 普门品讲解

版权所有:普门品在线网